教育的最高境界:是喚醒孩子學習的“內驅力”,方法超簡單但管用
發布者: 超級管理員 發布時間: 2021-12-15 已訪問: 505 次
我有個外甥女,家里條件很不錯,父母跟她的關系也很好,孩子懂事,聽話,但就有一個問題,就是始終對學習提不起勁,一提學習就煩躁。
為此,家里人什么招兒都用了,比如,如果考的好的話,就獎勵多少錢,再比如,如果還是這樣,就把她送回老家。有這種情況的孩子還不少,如果他們對學習沒興趣,那么,無論你是來硬的,還是給軟的,他們就是不愿意行動。最多,就是在“壓力”驅使下,蠕動一丁點兒,想要讓他們自覺主動的學習,簡直比登天還難!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一句話,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: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,培養他主動學習,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,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想要點燃這把火,需要一種力量,而這種力量,就是內在驅動力。
內在驅動力的定義: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,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,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。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什么東西缺失了,沒有這個東西,我會很難受,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。比如,我現在很窮,我需要錢,為了得到錢,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,而這個力量,就是內在驅動力。但學習屬于高級的需要,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歸屬需要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后,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產生。因此,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:先滿足底層的需要。對孩子而言,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,有自信,有價值感,有良好的人際關系,那么,在此基礎上,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。試想,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,是否有學習的需要:所以,當問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,先問以上兩個問題,因為,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。有一句話叫”胡蘿卜加大棒“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如果你聽話,那么我就獎勵你,如果你不聽話,那么我就懲罰你。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,但它們屬于外部驅動力,相比較內驅力來說,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: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于,有它的時候,孩子可能會行動,可是,一旦沒有,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。學習是孩子的事情,也是孩子的責任,可是,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,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學,那么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。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,那么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,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,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,那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,而到那時,又該怎么辦。孩子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,是自己的責任,因此,他會自覺自愿的投入,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。由于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,因此,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,因為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,越學越無知,越學越投入,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,不斷挑戰難點。由于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,所以,一旦孩子有所突破,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,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。樊登的父親,是大學的數學教授,按樊登的說法,他父親最喜歡干的事,就是做數學題,人們問他,為什么你從來都不去放松,他父親說,做數學題就是放松啊。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松的方式時,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,他認為學習就是放松,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,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。喚醒孩子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,先滿足底層的需要,這一點非常重要!因此,給孩子無條件的愛,支持他,理解他,關心他,愛護他,鼓勵他,這些本就是父母的本能,也是作為父母最應該做的事。當滿足了這些后,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,主要靠以下三點: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,自己打心眼里想做,對孩子而言,學習不是為了討好父母,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,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學。當孩子可以決定什么時候學,學什么的時候,他的自主權其實也就釋放出來了,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,他們對“自己做主”這件事毫無抵抗力,只要能自己說了算。
作為父母,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采取控制,過度干預,總覺得孩子不懂事,需要父母的輔助和監督,其實,這些做法,無形當中,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,總結如下:陪寫作業。作業的目的,是為了檢驗和鞏固當天的知識,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,可我們迫于學校老師的壓力,以及自身的焦慮,對孩子的寫作業問題強加干涉,結果就造成了作業責任的轉嫁,孩子會覺得,父母催,我就做,父母不催,我就一直拖著。代選興趣班。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,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,為孩子安排課程,要知道,興趣班之所以叫興趣班,是因為它基于興趣,孩子沒有興趣的事情,你非要強加給他,這不就是剝奪了他的自主權嘛。生活上的大包大攬。當孩子上小學后,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,可我們總是覺得孩子沒長大,還不夠成熟,因此,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大包大攬,漸漸地,孩子覺得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,自己沒有必要去參與。因為我們習慣于干涉,習慣于控制,所以,養成了孩子依賴別人的個性,他的自主意識會變得極差,他更傾向于看父母的眼光,他更喜歡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。小結: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,我們首先要做的,就是把學習的責任轉交給孩子,他可以決定學什么,什么時候學,要學到什么程度。同時,在生活上,要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,經常給他創造一些機會,鼓勵他獨立自主的完成。想要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,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:
拿手機游戲來說,如果一款游戲難度很大,只要孩子嘗試幾次失敗,他很快就放棄了,因為他無法勝任,他總是被虐,這種感覺是很痛苦的。對應到學習,其實也一樣,如果當前的課程太難,孩子hold不住,那么他同樣也會放棄。還拿手機游戲舉例,游戲生產商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在游戲中設置各種反饋。比如,打死一只小怪有獎勵,打游戲的過程,就是不斷制造反饋的過程,對應到學習,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饋相對較少,更多的是挫折,是卡殼。采取一些措施,把目前的學習難度調低,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,比如,如果孩子初二的知識跟不上,那么是否可以先從初一補起,先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好處,讓他獲得一些學習的成就感。在一個學渣逆襲的勵志電影《墊底辣妹》中,主人公只要有一丁點兒進步,補習班老師會玩命地欣賞,玩命地鼓勵,其實這就是反饋,跟游戲一樣,孩子能感覺到自己的力量,慢慢地,孩子會把這種反饋轉移到學習本身,他會從做題過程中找到快感。小結:沒有人天生喜歡被虐,人們更喜歡干有好處的事情,想要孩子投入學習,愛上學習,那么,你得先讓他感受到好處,先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。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,這個目標可以大,也可以小,但不能沒有,沒有目標的事情,人很容易迷茫,迷茫就容易放棄,放棄就意味著失敗。學習也需要有目標,試想,我都不知道學習要用來干嘛,你覺得我會努力學習嗎,當然不會。有人說了,學習的目標不是很清晰嗎,為了考試,為了升學,為了將來的美好生活,這些是目標嗎?我說是!但是它們不是最好的目標,至少孩子不喜歡這些目標。當我們跟孩子說,學習是為了美好的未來,可美好的未來究竟是什么,孩子清楚嗎?現在的孩子,生活條件大多都不錯,基本屬于要啥給啥,他們覺得現在就挺好,既然如此,何苦為了一個虛幻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學習。所以,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,就需要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目標,這個目標,是孩子可以看見的,是可以感受到的,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的。但凡一個做大事的人,他都有一個宏大的目標,他不是為了討好誰,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,他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干。再比如,周恩來說,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!最后成為備受尊敬的周總理。我們的孩子,他們本來是有目標的,有的人想當科學家,有的人想當宇航員,有的人想做大老板,只是,我們經常忘記提醒他,讓他迷失了方向。有個小女孩叫做凱瑟琳,七歲那年,她做了一件事轟動世界。因為她的善心,救了超過百萬個非洲小孩的生命。當時才五歲大的她,看到美國公共電視播的非洲紀錄片,片中說非洲平均每三十秒,就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。這給了她很大的震撼,她扳著自己的手指數著,一、二、三…… 三十,當她數到三十時,她很驚恐的對她媽媽說:“一個非洲小孩死掉了,我們一定要做點什么!”之后,小女孩通過各種途徑,甚至找來當年的名人富豪排行榜,“斗膽”給上面的大佬們一一寫了信,其中就包括比爾蓋茨......她的善舉,堅持了12年,初心至今未變,她改變了現狀,現在非洲孩子瘧疾的死亡率已從每30秒延緩到每2分鐘。如果你夠細心,你會發現“助人為樂”會上癮,當你早上開車時為一個老人家讓路,你會發現自己一天都很開心。對孩子來說也一樣,如果能把學習與幫助他人,服務社會綁定起來,請放心,孩子會不顧一切的努力。他會深刻體驗到學習的意義,他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,學習對他來說不再是痛苦,而是通往幸福的挑戰。如果覺得上面兩個目標太虛,那么這一條更具有普遍性。例如開頭說的我那個外甥女,生活環境都不錯,沒有壓力,沒有煩惱,但就是不愛學習。于是,通過分析她的底層需求,發現她迷戀帥氣的男明星,對異性有些想法,這其實很正常,這是人類的底層需求,沒想法才不正常。然后,趁著假期,我們帶她去東北的大學,通過刻意的安排,讓她接觸到一個個的東北長腿歐巴,這下外甥女大開眼界了,原來大學里這么多帥哥呀。之后,我們又帶她去廈門大學,看到校園里的男男女女,在全中國最浪漫的校園沙灘散步,外甥女激動的不得了,一直說,一定要考到這里,然后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......人類的底層需要永遠不會變,只要你能把它們聯系到學習,那么孩子自然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動力。綜上所訴,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,主要依靠三點: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,但孩子畢竟是孩子,他們畢竟還不懂事。內驅力是一種“推”的力量,而獎勵和懲罰這種外驅力,是一種“拉”的力量,一個行進的車輪需要有多重的驅力,它才可以快速的前進。因此,切莫一棒子打死,我們只需要重點突出,適度調用外部驅動力即可。